今年9月15日为教育系统网络安全校园日,主题为“网络安全为师生,网络安全靠师生”。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及对网络安全工作“四个坚持”的重要指示,进一步增强师生网络安全意识,提升校园网络安全水平,落实辽宁省教育厅关于《辽宁省教育系统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实施方案》要求,经学校研究决定,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
1.观看2020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相关技术论坛视频。观看地址: 2020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官方网站(点击“阅读原文”观看视频)
2.组织开展校园日主题活动。学校将开展线下条幅、海报、发放主题书签等活动,线上将通过学校官微公众号推送、“i-辽师’’专题视频、学生网络安全知识竞赛、“易班”平台大学生专题网络安全活动等方式,共同营造健康文明的校园网络环境,提高师生网络安全素养。
网络时代,个人信息很容易被泄露,这容易产生很多安全隐患,如何对个人信息安全进行保护?
车票、机票以及快递包装上的物流单等都包含你的个人隐私,不要顺手丢弃。
在微博或朋友圈中,一些评论或转发会出现诸如姓名、职务等信息,对此互动要注意保护隐私。
在社交账户上如实填写个人信息(姓名、手机号、住址、学校等),会被别有用心的人盯上,所以要谨慎填写身份信息。
不少商家通过手机客户端定位用户,推送商品或服务,用户被实时“监控”。在此提醒,不必要的定位服务要随手关掉。
无线网络登录加密的等级较低,加上有些手机软件没有数据保护措施,使得黑客能截获个人信息,对免费WiFi要不登或慎登。
旧手机不要当垃圾扔掉,停用时要将手机恢复出厂设置或格式化,再存入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将手机的存储空间占满。
校园贷无处不在。“零利息”、“零首付”、“最快三分钟到账”,以类似这样为宣传口号的校园贷平台层出不穷。实际上,校园网贷虽然标榜不要利息,但要求缴纳的服务费、管理费、交易费等费用加起来,远比一般金融机构的利息要高。
面对校园不良网络贷款,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其存在的隐患和风险,向校园不良网贷说“不”,更要自觉抵制那种通过消费来获得短暂满足感的庸俗而低级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独立生活”和“理性消费”成为校园风尚。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诈骗行为趁虚而入。主要有以下两种诈骗方式:
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如何防范呢?要务必选择正规的购物网站购物,不要轻易将个人敏感信息(如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家庭住址等)提供给他人,更不要轻易输入动态验证码或转告他人。一定要通过正规通道、途径来进行查询与消费。
现在恶意APP程序越来越多,各类非官方下载渠道常被恶意应用。手机用户不使用来历不明的APP,使用正规渠道下载;安装时要注意“应用权限”与产品功能是否直接相关;使用防病毒软件,为手机安全加上防护网。
不法分子将手机病毒伪装成微信红包诱导消费者领取,遇到陌生人发送“红包”不要乱点,很可能带有病毒。
家庭摄像头已成黑客攻击对象,很可能导致个人隐私泄露等。不要使用预设密码,重置密码越复杂越好,并定期更换;摄像头不要对着较私密空间,浴室、床等位置要尽量躲开。
照片打印成为部分商家“吸粉”利器,但是这样容易泄露用户信息,比如,扫描二维码可能会让手机感染病毒。不法分子通过虚假伪装一个网站生成二维码,在受害者扫描二维码时,通过云端软件获取当事人账号、密码等。
建议:千万不要见码就扫。请记住,对待网络,要做到:
五"不":1.不轻信 2.不回拨 3.不点击 4.不透露 5.不转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