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故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办事大厅 >> 研究生故事 >> 正文

脑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心 博士研究生 梁腾飞潜心学术研究:学术中腾飞,生活里笃行

2019-05-20 本站编辑 点击:[]

梁腾飞,男,辽宁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专业2017级博士生。曾获得2013-2014学年度本科生国家奖学金、2015年度河南省优秀毕业生、2016-2017年度以及2018-2019年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本科期间曾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河南赛区一等奖。科研方面,进入研究生阶段以后,他以第一作者及共同一作发表SCI检索论文3篇。在国内的专业顶级期刊《心理科学进展》以第一作者发表专业论文2篇,另外一篇研究报告被第九届亚洲视觉科学大会收录。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中汉时期的徐干曾在《中论·治学》中指出“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益足”。其大意是,学习如同登山一样,越向上走就越高;如同睡觉一样,时间越长,精神越充足。

梁腾飞出生在素有“高考重灾区”之称的河南省。2011年高考后,他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分数线只是接近一本线。高考尘埃落地之后,当务之急的是选择专业。作为没有太多选择的文科生,身边的同学大多选择去经济系,觉得能学到一身赚钱的本事,将来可以赚大钱。但有一次听到TED的演讲的时候,让他对心理学产生了心动,有了那种“找到了自我归属”的感觉。心理学既有科学的方法,又有很“人本”的一面,让他非常认同,而且当时普遍的观点认为,将来无论做什么职业,都会用到心理学,所以也能够学以致用。在高中分科时错误的选择文科让他一直对从事严谨的科学念念不忘。都说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而人的大脑无疑是最复杂的生命体。他试图接近这个科学领域,因此他选择了心理学专业。因为好一些的学校在这个专业通常采取理科招生的方式。但为了能够读取自己喜欢的心理学专业,作为文科生的他选择了河南的一所普通二本院校。和他所想的不同的是,这所学校并不重视心理学的学术研究,而是更偏重与应用联系更紧密的咨询方向。系里也鲜有以学术为自己主攻方向的专业老师。这对他实现自己的科学梦想是个不小的阻拦。但是他就认定了这条路,因此,没有条件他就自己创造条件。不同于其他纯理科的学科,心理学作为一个科学领域,它依赖在实验室通过实验仪器以及临床中的科学数据收集,并仰赖系统的数据处理方法。当时的学校并没有为其提供这样的操作环境。所幸的是,隔壁的医学院有侧重基础的心理学专业,并且开设系统的心理学实验以及统计课程。尝试跨校选修失败后,在大二的那一年,他选择通过旁听的方式,奔波于两个学校之间,以便补偿在自己学校学不到的专业技能。也有一些在课堂上学不到的,比如需要用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数据,他就只能一人硬着头皮翻阅资料书。

不仅是学习,学生工作也贯穿他的校园生活。这段宝贵经历也很好地体现一名立志为老师分忧,为同学服务的学生干部所具备的特质。在学院院长和辅导员的支持和指导下,他作为本年级的实践部长,负责协助处理教育科学学院近400名学生的日常事务。在平凡而琐碎的工作中,他用真心、耐心和细心打动了老师,感动了同学。在老师们眼中,他是有担当、负责任的得力助手;在同学们眼中,他是真诚、热情和靠谱的“飞哥”。

几年的本科时光如同白驹过隙,匆匆流逝,又如同清晨高架桥上疾驰的列车,在不断变换的旅途中呼啸驶过,驶向那个景色不一样的远方。在每一次披星戴月、废寝忘食的深夜里,虽然有时会被寂寞无情裹挟,但潜心研究学术的那段时光,他在自己的内心描绘了一幅多彩的卷轴,鲜艳的让外界的喧嚣褪去斑斓的色彩。周末,当室友、好友们去繁华的闹市区玩乐聚会时,他早起便埋首在安静的图书馆;无数个周末和惬意的假期,当同学们都在风景迷人的景点出游散心时,他在天微亮时便匆匆赶着首班地铁奔赴另一所大学旁听,入夜后在校门口匆忙点份便当便在自己寝室的小书桌前潜心于自己喜爱的书籍资料;即使除夕这个共庆辞旧迎新的夜晚,当所有人都沉浸在过年的喜悦中以及看着电视里的小品捧腹大笑时,他依然是那个坚持在窗前小书桌上投下倔强背影的少年。不是没有过倦怠,也不是没有过挫败。但是他依旧是当年那个怀揣梦想的青涩少年。即使路途曲折,但是从未停止过逐梦的脚步。时光荏苒中,他在一点点打造自己,雕琢美好。缓缓煎熬,知识永远是千锤百炼;慢慢思索,结果总要经过万般思量。直等到一季草荣、一季花谢,才看见先前的心血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终于在大三那年,他在本专业的一个核心期刊成功发表一篇由自己独立完成的研究论文。也就是在同年,他代表所在院系第一次参加本省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并取得一等奖的好成绩。头顶是星空,脚下是坦途。三年磨一剑,历经千辛的他,终于收获第一份果实。

更值得铭记的是考研的那段岁月。记得大三准备考研以后,他每天6点起床,晚上10点从自习室出来,除了睡觉、上厕所、打电话以外,其余时间都泡在自习室里学习。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一直持续了大半年。在准备考研的过程中,远离一切网络新闻,那时候能在寝室午休是一件特别奢侈的事情,因为备考以来都是中午困了就趴在自习室的桌子上休息一会。曾经有段时间,每天晚上躺在床上都觉得身体被掏空了一样,但他很清楚,每个准备考研的学子应该都是这种生活状态。当时脑子里每天想的都是第二天的复习计划,该背哪篇英语文章了,高数要复习多少页,专业课要怎么看书。到了后期背诵政治的时候,经常是凌晨2、3点钟才睡,第二天又早早的爬起来背英语。终于,到最后考研成绩出来的时候,他自己都不敢相信,381分!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回顾在辽师大的四年时光,他很庆幸自己在青春岁月里的每一次成长都与母校息息相关。考研过后,他凭借优异的综合成绩进入辽师的脑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心攻读硕士学位。随后,他以一篇一作SCI论文以及一篇一作国内核心期刊论文的成绩结束了硕士两年的生活,并且通过硕博连读考试获得了留在母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

学习之余他重视对综合能力的培养,力求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作为研究中心的生活委员,他以实际行动向党组织靠拢,积极参加多项党、团组织活动。在研究中心的科研管理中,他以实验室管理员的身份配合老师开展中心的相关科研工作,并为实验室的发展建言献策。此外,他努力协助导师帮助本实验的师弟师妹,亲自指导低年级的同学开展自己的实验进程。

进入博士阶段之后,他更是以一种“求知若饥,虚心若渴”的态度潜心心理学的科研生活。一方面,由于具体的研究方向从传统的视觉加工跨入到了更前言的视觉工作记忆范畴,研究方向的转变需来掌握许多新的研究方法,并及时的跟近国外的研究进展,这些都需要他在最短时间内靠自己一点点查资料来完成。另一方面,由于专业的跨学科性,除了要具备相应的计算机编程背景,还必须学习神经科学、信号处理的相关知识和研究方法。他坦言,自己读博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更新文献以及方法体系上,在具备相应研究技能的同时,他还不断培养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成形的观点写成研究计划与自己的导师交流,并认真修改。他积极参加本专业在国内外重要的学术会议,几乎每次基础心理学大会都有认真聆听的身影。目前,他已经以第一作者及共同一作发表SCI检索论文3篇。在国内的专业顶级期刊《心理科学进展》以第一作者发表专业论文2篇。另外有两篇投到国外SCI期刊的文章已经进入审稿阶段。他始终坚信,在科研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唯有秉持脚踏实地的态度,才能在抬头之际看见更辽阔的星空。

辽师四载,从入学之初那个青涩懵懂的小男生到现如今成熟坦然的博士,他从心底里感激自己在母校获得的成长。不管是科研还是生活,在今后的道路上他都会秉持“求索笃行”的态度继续勇敢前行。

(校稿 丁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