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故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办事大厅 >> 研究生故事 >> 正文

文学院 博士研究生 专著新秀韩雪梅:与己周旋,涤荡人生

2019-05-10 本站编辑 点击:[]

韩雪梅,1987年9月出生于沈阳,文学博士,沈阳大学讲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文艺理论家协会会员。

2012年9月——2015年6月,就读于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

2015年9月——2018年6月,就读于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的前半年,由于科研成果突出,被沈阳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

读研期间,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小说评论》《中国作家》《中国文化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华读书报》《文汇报》《辽宁日报》《辽宁师范大学学报》《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大连海事大学学报》《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大连大学学报》《文化学刊》《理论界》《艺术广角》等报刊,发表60余篇学术论文和文艺评论。多篇文章被中央电视台、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日报》、人民网、光明网、求是网、中国作家网、中国文艺网等全文转播或转载。

读研六年,两次荣获教育部硕士、博士国家奖学金,四次荣获辽宁师范大学一等学业奖学金。荣获辽宁师范大学2017研究生“年度人物”称号,荣获大连市优秀毕业生称号。

2017年6月,韩雪梅历时五年,独立撰写的41万字学术专著——《社会转型的话语建构:新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概论》,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入选国家级“光明学术文库”,填补了全国文学文化领域理论专著科研空白。《辽宁日报》《沈阳日报》、中国文艺网、北国网等新闻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张学昕教授是韩雪梅的博导,张学昕教授在为韩雪梅这部学术专著撰写的序言中这样评价:“雪梅对贾平凹、苏童、张炜、迟子建、格非、余华的评论文章,显示出不凡的功力。特别是关于迟子建创作,她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进行考察,做了非常深入的思考,可以说,这是国内近年来对迟子建研究的一次突破性尝试,显得极为难能可贵。同时,雪梅对文学批评相关理论与实践的一些问题,也有自己非常独到的思考。她对‘马列文论语境的中国化’、‘转型期的文学气场’、‘文学批评承载力’、‘多元文化共存性’、‘远离民众文学危机’等问题的思考,相当深入。也正是由于她浓厚的理论兴趣,她的许多文章,都充满了思辨色彩和理论的自信勇气。从这方面,大家也看到了一个年轻学人的成长步伐。”

张学昕教授还特别强调:“雪梅关于研究当代文学的一些文章,都有着极强的问题意识,切实从文本出发,充分尊重文本自身的蕴涵,选择真正能贴近文本的方法,阐释其价值和意义。并且,她不拘泥于已有的理论框架的束缚,遵从‘理论是灰色的,文本之树常青’的信条,努力将理论的贮备,转化为方法论和论述的策略。而这一点,正是许多博士生难以抵达的状态和层面。而且,她对每一篇文章的选题和灵感,都是从大量的阅读中得来。构思成文之前,她就已经收集、整理和积累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并且认真地做去伪存真的筛选,她从来不会在写文章的时候,因为缺少材料和见解而发愁,而去东拼西凑。对于雪梅而言,她所缺乏的永远只是时间。我坚信,如果有更多的时间,雪梅会写出更多的好文章。在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特殊历史阶段,一名青年学子面对窗外的喧嚣与诱惑,还能够持久拥有一颗文学研究的‘工匠心’,这是多么可贵的文学情怀。显然,这种文学情怀,需要的是一个人怀有从容、挚诚的赤子之心,而不是带有任何世俗功利的投机和虚荣。这一点,韩雪梅堪称是这一代年轻学子的榜样。”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是中国文联成立的中国最具权威性的国家级文艺评论家组织,入会“门槛”较高,审批程序严格,会员平均年龄48岁,最长者76岁。相对于作家队伍,因评论家需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观察能力,所以国内评论家为数不多,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地,东北地区的评论力量较为薄弱。

2018年9月28日,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公布了2018年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发展会员名单,韩雪梅榜上有名。短短几年时间,韩雪梅撰写的诸篇评论文章在全国叫响,有效提升了东北地区文艺评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东北地区涌现出一名充满战斗力的青年新锐。

韩雪梅特别注重将文艺理论与文艺现场紧密结合,积极参加辽宁省文联举办的相关活动,聚焦文艺潮势变化,直面中国文艺现场存在的现实问题。2012年以来,她在国家级报刊发表的《草根文化不能“丑”态百出》《电视文化“泛娱乐化”需坚守底线》《当下文学到底还有没有“气场”》等多篇评论文章,经全国多家主流网站和百余家报刊全文转载,在国内引起较大反响。

近年来,文化领域存在着“娱乐至死”的低俗现象。韩雪梅连续观看中央电视台某黄金档娱乐节目后,在《中国文化报》发表了《文化娱乐别往“死”里整》,文章针对央视这档节目提出了尖锐批评:“当下社会进入泛娱乐化时代,消费主义文化大行其道,呈现出日益浅俗化、消费化、丑陋化的娱乐倾向。放眼社会,一些地区你追我赶兴建阴森恐怖的‘鬼城’,以赚取猎奇者的钞票。电视娱乐频道更是相互模仿,许多节目甚至走向审丑、庸俗、低劣的地步,以明星‘死相’提高收视率,靠八卦新闻博人眼球。这种泛滥的所谓热点,甚嚣尘上,不可一世,仿佛要主宰人们的生活。”一时间,全国近百家媒体掀起转载高潮,迅速形成了强大的舆论攻势,央视该档节目只好改版,去掉了明星嘉宾哗众取宠的表演环节。中国文联多名专家认为,韩雪梅的文艺评论之所以受到关注和好评,是因为其评论文章不仅观察敏锐,说理透彻,而且语言犀利,一针见血,时代感的“现场性”很强,充满新锐批评的朝气和力量。

2014年10月26日,韩雪梅的评论文章《文学岂可被低俗“娱乐”旋风裹挟》,与中国文联主席铁凝、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的文章一起被中央电视台全文转播,在全国发出响亮的辽宁声音。韩雪梅成为文艺界和广大观众、读者关注的对象。

2017年,能够荣获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年度人物”称号,对于韩雪梅来说,既是荣誉,也是压力,更是动力。她在感谢母校培养和鼓励的同时,一直保持着自己内心的冷静。

六年前,韩雪梅的一篇散文《我与我周旋》发表于《中国文化报》美文副刊。她在散文中写道:“我与我周旋,在寻找自我、征服自我的过程中品味一种登临的况味。孟浩然有诗云‘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两句诗不仅是寄情山水的游历之作,也可以说是感悟读书与生命的。征服一座山的过程,其实就是征服自我的过程,正如泰山顶上的那副楹联,‘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当个体生命最终以超越自我的方式出现在最高峰的时候,或许就会读懂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真正内涵。我与我周旋,就是在探寻、征服、融合的过程中从根本上充实人生。只要将自己的一生视为一座需要去登临的山峰,那么生命就会以宏阔傲然的姿态迎接一种‘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壮美气象。”这篇散文《我与我周旋》,荣获2012年“全国百佳散文提名奖”。

博士毕业后告别母校,告别大连,韩雪梅入职沈阳大学,实现了自己的高校理想。她感谢研究生“年度人物”的活动平台,同时以《我与我周旋》的文字寄语学弟学妹:我们虽然都是凡尘中人,但心灵却不可以有“凡”与“尘”。做到我与我周旋,就会使人生得以涤荡,“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不要畏惧尘埃会遮蔽心灵,正如林清玄先生所说,“一尘不染不是不再有尘埃,而是尘埃让它飞扬,我自做我的阳光。”

祝福母校辽师!祝福研究生院!祝福“年度人物”!

(校稿 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