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就业政策
当前位置: 首页 >> 就业工作 >> 各地就业政策 >> 正文

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战略平台建设

2017-04-25 本站编辑 点击:[]

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指沈阳、大连两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统称沈大国家高新区)建设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同意沈大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

批复指出:

一、同意沈阳、大连2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统称沈大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区域范围为国务院有关部门公布的开发区审核公告确定的四至范围。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沈大地区的区位和创新资源集聚优势,积极开展创新政策先行先试,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着力培育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打造东北亚科技创新创业中心,努力把沈大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高端装备研发制造集聚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创新创业生态区、开放创新先导区。

二、同意沈大国家高新区享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相关政策,同时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开展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在股权激励、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科技金融结合、人才培养与引进、产学研用结合、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东北亚合作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等方面进行探索示范。

三、同意将沈大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工作纳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部际协调小组统筹指导,落实相关政策措施,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在重大项目安排、政策先行先试、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

四、辽宁省人民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协同推进机制,搭建创新合作的联动平台,认真组织编制实施方案,细化任务分工,集成推进沈大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各项工作。

此外,辽宁建设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将主要推进六个方面的工作内容。更加突出改革创新在振兴发展中的核心位置,在较大区域内整合资源,打造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验田"。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带动经济体制、社会建设等各项改革加快推进,让老工业基地增添内生动力与活力。

1.推进以装备制造业为重点的传统工业转型升级

根据《中国制造2025》部署,集中力量抓好高档数控机床、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航空装备、能源装备等先进装备制造业,推动辽宁制造业实现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建设"辽宁制造业创新中心",

打造装备制造业技术发展的战略智库、共性关键技术的策源地、高水平研发机构的共同体、高科技企业的孵化中心、专业技术人才的聚集高地。发展"互联网+"协同制造,加速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实现从制造向"制造+服务"的转型升级。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工业产品向价值链高端跨越,有效应对"工业4.0"的挑战。

2.培育发展与传统工业互为支撑的新兴产业

依托沈阳新松机器人、沈阳自动化所等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先发优势和技术优势,迅速拓展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抢占产业发展先机,打造全国最大的机器人研发和制造基地。加强关键信息技术自主创新和整体技术集成创新,突破一批信息技术自身发展、支撑两化融合和实现互联网+的共性关键技术,积极培育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一批新材料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和区域特色产业,把辽宁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和新增长极。

3.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型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建设一批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注重发挥国家科研机构"国家队"的"领头羊"作用和高等院校的基础作用,着力打造一批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化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贯通式创新平台。建设一批产业专业技术创新平台,重点推进重型成套装备、高端轴承、核电起重设备等专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实现高端数控机床、新一代飞机、高性能压缩机组等重大装备核心共性技术研发突破。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服务企业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综合服务平台,为创新主体提供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技术普等专业服务。

4.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

支持行业领军企业、创业投资机构等社会力量构建一批投资促进、培育辅导、媒体延伸、专业服务、创客孵化等不同类型的市场化众创空间。大力推进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创建一批为中小企业提供产品研发、设计、试验和检测服务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激活中小微企业创新活力。按照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的要求,完善创新创业服务模式,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全链条增值服务。

5.集聚创新智力打造"人才特区"

支持制定科技人才发展规划和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建立创新实践基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支持示范区实行更加开放的创新人才吸引政策,进一步加大"招才引智"、"筑巢引凤"力度。推动示范区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拓展人才双向流动机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6.构建大开放、大合作的协同创新格局

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大力推动面向东北亚的开放合作,加强中德、中以合作,不断深化环渤海地区合作,继续推进东北四省区交流,建设东北亚开放合作的先导区。大力推动"中国制造"走出去,鼓励示范区内有实力的装备制造企业在境外建立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骨干企业。在示范区内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的规划一批重点央地合作项目,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和军民结合产业,推进军民良性互动。

辽宁省科技厅厅长刘晓东表示,建设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将充分发挥辽宁的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促进与俄、蒙、日、朝、韩科技经贸合作,推进与京津冀、环渤海和东北地区在科技交流、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合作,使辽宁成为创新资源的聚集区域、互联互通的枢纽区域、开发开放的热点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