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 首页 >> 关于我们 >> 信息公开 >> 正文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21年度建设报告

2022-04-27 本站编辑 点击:[]

1.总体概况

1.1本学位点发展情况

辽宁师范大学作为省属师范大学,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秉承“厚德博学、为人师表”校训,秉持“以人为本、质量至上”办学理念,在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实践能力强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同时,积极致力于现代教师教育,把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作为自身的办学目标。

辽宁师范大学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首批试点招生单位之一,1997年开始招收培养在职教育硕士,2009年开始招收培养全日制教育硕士,2019年获批教育博士学位授权点。目前,学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涵盖教育管理、学科教学(思政)、学科教学(语文)、学科教学(数学)、学科教学(物理)、学科教学(化学)、学科教学(生物)、学科教学(英语)、学科教学(历史)、学科教学(地理)、学科教学(体育)、学科教学(美术)、学科教学(音乐)、现代教育技术、心理健康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小学教育(非全日制)等,18个专业领域。

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中,学校充分发挥教师教育特色优势,紧紧围绕教育硕士培养目标,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整合校内教育资源,深化与基础教育合作,改革课程与教学方式,强化培养过程,特别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形成了“统一组织、集中实践、践行践思”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教学模式,充分保障了的教育硕士培养质量。

1.2本学位点培养目标

学校教育硕士专业学生研究生培养目标明确。学科教学、教育管理、心理健康、现代教育技术、特殊教育等专业领域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基础教育专任教师及管理人员,学前教育领域旨在培养从事幼儿教育的专任教师,小学教育领域旨在培养小学全科或具体学科的专任教师及管理人员。教育硕士专业重点培养学生如下能力: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胜任并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具有发现和解决问题、终身学习与发展的意识与能力;能较为熟练地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等。

1.3师资队伍情况

学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18个领域共有任课教师近30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任课教师有200余人,另有 20余位外聘的基础教育名师,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人数180余人,各专业领域均有2-4名方向带头人以及5名以上学术骨干。

1.4 2021年度研究生招生、在读、学位授予及基本就业情况

2021年,学校持续加大招生宣传工作,使教育硕士报考人数再创新高,达到3197人,较上年同比增长38%。同时,学校严把教育硕士生源质量关,对报考学科教学各专业领域的考生明确提出前置专业须与报考领域相同或相近的要求。2021年学校共录取全日制教育硕士330人,非全日制教育硕士189人。截止到2021年12月,在读全日制教育硕士656人,非全日制504人。

2021年学校组织完成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学位资格审核、论文重复率检测、论文评阅以及学位论文答辩工作,共授予457名研究生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其中全日制320名,非全日制137名。2021届毕业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318人,其中从师人数306人,从师率达96.23%。全日制从师毕业生中,签约中初等教育单位210人(省内122人,省外88人),占比68.63%;签约高等教育单位12人,占比3.92%;签约其他教育机构及自由职业共84人,占比27.45%。

1.5研究生导师队伍情况

学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点现有研究生指导教师303人,其中教授97人、副教授(或高级教师)128人,师生比为1:3.3,导师年龄结构情况为:30-40岁的59人,41-50岁的108人,51岁以上的136人。

我校教育硕士的培养方式实行双导师制。实践教学环节,必须由行业专家指导研究生进行专业实践。2021年,学校聘请299名经验丰富实践基地教师指导18个领域326名教育硕士研究生进行为期半年的实习工作,同时学校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教学督导老师对研究生实践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协调和指导。

2.人才培养

2.1课程建设稳步推进

学校思政课程及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显著。学校坚定不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依据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指导性培养方案和国务院学位办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的要求,基于修订的教育专业学位培养方案,进一步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在教学中,要求各培养单位做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教育工作,全面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所有课程及任课教师都有课程思政的责任,将“课程思政”融入各门各类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鼓励教师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不断提升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达到育人‘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我校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及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作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学校为特色学科、优势专业配备高质量教育教育教学核心课程的师资队伍。教育硕士专业作为学校的优势专业,具有高层次的核心课程任课教师队伍。

核心课程名称

任课教师

学 期

学 分

心理发展与教育

沈悦(副教授)

第一学期

2学分

张雪(博士)

教育原理

曾佑来(博士)

第一学期

2学分

周常稳(博士)

教育研究方法

黄庆双(讲师)

第二学期

2学分

吕宪军(副教授)

课程与教学论

张莉(博士)

第二学期

2学分

黄山(博士)

我校教育硕士专业核心课程及任课教师情况

2.2课程教学、实践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为了保质保量完成2021年度教育硕士的培养工作,学校从课程建设、质量监督和强化实践等多个方面促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工作。

强化教师教育类研究生课程建设。2021年度学校立项教师教育类研究生精品课程2项(《语文课程发展与案例举要》《心理发展与教育》);遴选1部优秀教师教育类研究生课程教材《中学语文教学设计》,推荐参评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的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推荐教材评选;注重聘请基础教育名师参与我校研究生教师教育类授课,基础教育名师充分发挥专题讲座-案例教学法对研究生实践、就业的指导作用,在授课中密切联系初高中学科教学实际,精彩授课让学生受益匪浅;全面统筹做好疫情期间教学工作。受疫情影响,研究生课堂教学工作阶段性时期内采取线上授课方式,研究生院通过组织建师生联络群、进入线上课堂听课、依托钉钉、腾讯会议、雨课堂等多种平台方式,全程保障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教学工作平稳有序。

在2021年,全校18个领域319名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在37个基地集中进行为期1个学期的实习,4个领域7名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在居住地就近初高中自主进行1学期的实习实践。在学生实习工作中,学校按照《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实践实施方案》《辽宁师范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管理办法》《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督导教师工作职责》《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实践经费使用规定》《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安全管理规定》和《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基地建设及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并结合基地学校制订的相关规章制度与要求(包含实习基地指导教师职责、实习生纪律要求、实习生评优标准、实习计划、实习校领导组织机构)开展工作。此外,受疫情影响,为强化实习组织,我校联合基地学校努力将工作做实做细,多次召开相关会议,先后制定《辽宁师范大学2021年秋季学期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实习工作方案》《辽宁师范大学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研究生实习工作方案》《2020级教育硕士在连集中实习学生返校方案》等规定,确保实习工作有序、安全、高质量开展。

对于教育硕士等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学校历来重视实践基地建设,切实服务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工作实行“校建共管”的原则。由学校统一出面与基地学校商谈,分类建设,并签订基地建设协议。学校现有教育硕士实践基地45个,包括3个省级示范幼儿园、1所特殊学校、6所职业中专,6所初中,29所高中(其中辽宁省示范高中11所)。在教育厅2021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评选推荐工作中,学校教育硕士实践基地大连市西岗区日新学校、普兰店第二高级中学、大连市保税区第一高级中学、盖州市第二高级中学四校获批“辽宁省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截止2021年,学校获批“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3个、“辽宁省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9个。

强化过程管理,凸显教师教育办学特色。学校依据辽宁省教育厅关于转发《教育部关于印发< 教育类研究生和公费师范生免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辽宁省教育厅关于转发<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1届教育类研究生和公费师范生免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改革工作>的通知》(辽教办[2021] 40号),制定出台《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类研究生免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教育教学能力考核办法》(辽师大校发[2021] 20号)]、《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类研究生免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培养过程性考核指导性方案》(研字[2021]8号)。学校严格按照国家教师资格改革方案的文件要求,完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深化基地建设,加强师范类研究生实习工作管理,共计免试认定教育类研究生61人。并为通过考核要求的学生申请、颁发《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证书》。

强化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为推进研究生人才培养工作改革,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充分发挥各类教育教学督导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监督、指导、评价作用,学校于2021年度成立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中心。各类教育教学督导是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依照《辽宁师范大学教育教学督导工作管理办法》(辽师大校发[2021] 68号 )的要求开展工作,在跟踪教学运行、指导教学环节、规范教学活动、稳定教学秩序、反馈教学信息、促进教学改革、指导教师成长、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3 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研究生党建、研究生奖助工作情况

学校从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辅导员队伍素质、加强科学道德宣讲和学风建设、充分发挥奖助评优的激励作用四方面,丰富高校育人工作内容,探索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新途径。2021年度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共计43人,负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党建工作、日常管理和就业指导等工作。工作中,学校逐步完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日常人才培养全过程;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入学教育、毕业生离校和感恩教育、学风建设和学术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有效结合。通过开展主题征文、理论研讨、学术讲座等活动,强化引导研究生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在每次例会除进行工作布置外,还安排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专题活动,不断提升各辅导员的政治理论水平。

2021年学校共发放教育硕士研究生助学金全年2782人次,166.92万。完成全校研究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摸底排查,认定教育硕士贫困生140人,资助教育硕士获得抗疫补助、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科研资助、临时补助、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求职补贴和就业资助;协助16名教育硕士获得生源地贷款18万元。我校通过申请聘用勤工助学岗位的形式,为有助管意愿的贫困教育硕士发放勤工助学金。2021年共有8名教育硕士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16万元;315名荣获研究生学业奖学金,107.8万;4名荣获励志奖学金,0.08万;12名荣获优秀学位论文,0.6万。

2.4研究生学术交流情况

学校持续有效鼓励各教育硕士培养单位继续做好学术论坛、沙龙活动组织工作,开展丰富的学术性讲座活动。通过一系列宽领域、高水平的学术讲座,进一步拓展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坚定理想信念,涵养家国情怀,践行“厚德博学 为人师表”的校训,为我校营造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和人才培养环境。学校积极组织研究生参加国内各级比赛。 我校学子在“田家炳杯”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技能大赛最终荣获国家一等奖2项、国家二等奖4项、国家三等奖5项;参加“枫叶优体杯”第四届辽宁省教育类研究生专业能力大赛,省级一等奖4项、省级二等奖6项、省级三等奖6项。

2.5学位点论文质量情况

2021年本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共荣获化学、历史、思政、生物、体育、英语、语文和心理健康教育8个领域14篇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论文均经过本人主动申请,学位中心论文评阅平台外审,专家推荐,答辩委员会审议通过等流程,题目分别为《基于学科理解的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教学研究》(孙小策)、《基于证据推理的元素化合物教学研究》(王金雪)、《高中生化学概念相异构想探查及转化——以“硫及其化合物” 教学为例》(颜世坤)、《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设计研究》(姜影)、《学科交叉视域下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研究》(姚蕾)、《中外历史纲要教学中历史解释素养培养》(马耀东)、《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应用研究》(陈星)、《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劳动教育研究》(张晴)、《高中生物教师实验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和标准的建立》(宗意)、《高中体育教师 PCK影响因素模型构建》(梁振斌)、《影响高中生英语课堂愉悦的教师因素研究》(师云扬)、《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影响研究》(魏江珊)、《情绪状态对小学生情绪性材料定向遗忘的影响》(王超)、《急性心理应激对四年级小学生再认的影响》(刘清源)。

在2021年学位论文抽检中,本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共抽检8个领域14篇论文,全部合格。

2.6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开展情况

按照学校和学院研究生管理的相关规定要求,15家教育硕士培养单位每年9月份由各学院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面向新生主持进行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形式包括专题讲座、学术规范培训会等。除此之外,学院组织导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和指导、召开共同组会,旨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坚决抵制学术不端现象。各学院分党委负责人、专职组织员、研究生秘书、研究生辅导员等行政人员在各自分管的工作中也积极开展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涉及学院奖表彰活动、研究生科研奖励表彰宣讲活动、研究生党支部日常学习和预备党员培养、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的质量审核、奖助学金的评审等多项工作,发现候选人存在学术不端的事实,实施一票否决制。学校坚持在外审前对研究生毕业论文实施内审制度,对数据造假、论文抄袭、论文剽窃等学术不断情况实施“零容忍”。一旦发现,绝不姑息,责成导师进行批评教育,根据情节严重程度给予延期毕业等后续处置意见。目前,本学位点研究生尚未发现上述学术不端情况。

3.学位点建设问题与分析

学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目前有两方面需进一步加强建设。一是体现各领域课程教学方面对案例使用方面,尽管现在每个领域都在使用案例进行教学,但使用案例教学的课程门数以及案例教学所在课程内容的比重还不大,需要任课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和方式,广泛使用案例进行教学;二是体现在教育硕士任课教师对教学案例编写方面,2021年积极组织教师申报第四届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共8项。现在学校共有17篇教学案例入选国家专业学位案例库,但相比全国同行培养单位,数量较低,学校需积极鼓励、支持教师与基础教育界深度合作,进行高质量的案例编写,同时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案例库建设。

4.改进措施和下一年工作思路

4.1加强专业学位案例库建设

学校将积极促进授课教师更新教学方式,加大对教学案例撰写的培训,提升教学案例撰写质量。此外,学校计划加大预算投入,通过立项方式积极支持教师进行教学案例的编写工作,加强学校案例库建设,同时推荐优秀案例参与国家库的评选。

4.2强化教育硕士专业的优质课程建设

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主线,优化课程体系,规范核心课程设置,切实从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设置、精品课程推进、线上资源利用、课堂教学秩序管理等方面全面加强研究生教学的优质课程建设工作。

4.3加强培训,提升导师指导能力及队伍建设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贯穿导师队伍建设工作全过程。严格落实《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教研〔2020〕12号),强化对导师的师德标准与行为要求,明确导师对研究生进行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学术规范教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开展多项导师培训,提升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的能力,提高研究生导师队伍立德树人职责意识,制定研究生指导教师培训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导师培训工作,努力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研究生导师队伍。

4.4深化教育硕士学术交流

学校进一步推进各教育硕士培养单位开设讲座与境外高水平大学的合作,积极选送教育硕士专任教师到境外大学进行访学、交流;同时,也为教育硕士研究生创造境外大学观摩学习和实习机会,让更多学生走出去,从而拓宽教育硕士专任教师和研究生的视野,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基础教育高层次人才。